中新社北京5月30日電 (記者 陳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顧問杜祥琬30日表示,中國經濟社會完成低碳轉型“挑戰最艱巨”。
在當天舉辦的2023林草碳匯創新國際論壇上,杜祥琬就中國如何實現“雙碳”目標分享觀點。
他表示,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全球共識,正深刻影響全球的價值體。以“雙碳”目標驅動中國實現技術創新和發展轉型,是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然要求,也是縮小與主要發達國家發展水平差距的歷史機遇。“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自己要做,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中國應對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保持戰略定力。”
杜祥琬表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面臨減排幅度大、轉型任務重、時間窗口緊等諸多困難和挑戰。2020年,中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約10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約1.5倍,已超過歐盟人均排放,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超過7噸,是全球人均水平約1.7倍,已超過英、法等發達國家。“中國已進入高排放國家行列,而未來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還將驅動能源消費不斷增長,溫室氣體增量壓力依然巨大。”
杜祥琬表示,中國低碳轉型問題突出,一是產業結構偏重,第二產業對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約40%,能源消費占比約68%,二是能源結構偏煤,2021年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三是綜合效率偏低,能源強度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5倍。
他指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系統亟待全面綠色低碳轉型。中國計劃以3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明顯短于發達國家的50年~70年,“中國經濟社會完成低碳轉型‘加速度更大’‘挑戰最艱巨’。”
雖然面臨艱巨挑戰,杜祥琬表示,中國通過積極主動作為、加快推動技術進步和發展轉型,仍可實現高質量碳達峰和如期碳中和。
他建議,實現“雙碳”目標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呼喚深度的管理、科技創新,要構建新能源占比逐漸提高的新型電力系統,呼喚金融支持和企業參與。同時,需把握好節奏、積極而穩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又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完)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劉陽禾
我也說兩句 |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