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n1yoc"></rp>
    <progress id="n1yoc"><track id="n1yoc"></track></progress><button id="n1yoc"><object id="n1yoc"></object></button>
    <em id="n1yoc"></em>
  • <rp id="n1yoc"><object id="n1yoc"><blockquote id="n1yoc"></blockquote></object></rp>

      2010年成立的中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會議觀察員組織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成員單位
      全國先進社會組織、4A級基金會
      •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東街18號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頁 > 應對氣候變化 > 碳匯故事 > 正文

      全國政協委員胡松琴:發展海洋碳匯 推動二氧化碳海底地質封存

      媒體:生態環境部  作者:代睿
      專業號:林森
      2023/3/8 10:56:11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正在北京召開,環境話題仍然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與往年不同的是,全國政協新設立環境資源界別,作為這一新設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胡松琴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她將立足環境資源界別,著眼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履職盡責,積極建言獻策。

      我國海域封存二氧化碳潛力巨大

      建議做好政策和技術儲備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胡松琴表示,充分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碳匯是我國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重要途徑。為此,她準備了有關推動二氧化碳海底地質封存、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提案。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胡松琴說,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2009年發布的報告,海洋儲存了全球93%的二氧化碳(約40萬億噸),碳儲量約是大氣的50倍、陸地的20倍,每年可吸收約30%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

      胡松琴表示,海底地質碳封存作為一種大規模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將在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據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開的初步預測結果顯示,我國海域封存潛力巨大(達2.58萬億噸)。我國有必要對此領域予以關注,對相關工作進行全面評估和示范研究,提前謀劃,超前部署,做好相關的政策和技術儲備。

      海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提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為一位多年從事海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胡松琴表示,建設海洋強國,對于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要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胡松琴說,近年來,我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發揮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對沿海經濟發展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積極推動藍色經濟發展,構建人海和諧關系,把海洋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可持續發展優勢,厚植沿海地區發展的綠色底色和質量成色。

      近年來,我國陸續開展了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美麗海灣建設、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等工作,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胡松琴介紹,我國入海河流水質顯著改善,2021年,全國國控河流入海斷面劣V類占比為0.4%,較“十二五”末大幅下降約21個百分點,全國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1.3%,較“十二五”末提升約13個百分點。

      在海洋環境監管體系建設方面,胡松琴指出,我國不斷強化入海排污口、海水養殖、海洋工程、海洋傾廢等環境監管工作,推動《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出臺,印發實施《關于加強海水養殖生態環境監管的意見》《全國海洋傾倒區規劃(2021—2025年)》。深入實施海洋工程和海洋傾廢領域“放管服”改革,海洋傾廢非現場監管體系初步構建。

      我國海洋赤潮仍處高發期

      將做好監測預防工作

      雖然近年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但當前仍存在一些問題。胡松琴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得到根本緩解,統籌發展與保護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尚不穩固、海洋生態失衡趨勢尚未根本遏制、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短板等問題仍然突出,實現海洋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從量變到質變還面臨著諸多挑戰。

      她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堅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以海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為核心,聚焦建設美麗海灣的主線,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健全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體系,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協同推進沿海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海洋生態環境需要。

      近年來,一些沿海地區出現赤潮現象引發社會關注。對此,胡松琴解釋說,赤潮是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暴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海水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近年來,我國海洋赤潮災害仍處于高發期。根據《2021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2021年全國共發現赤潮58次,累計面積23277平方千米。與近十年相比,2021年赤潮發現次數高于平均值(51次),累計面積為最高值,是平均值(6173平方千米)的3.77倍。此外,海洋生態災害類型也從赤潮擴展為綠潮、金潮、水母旺發等多種類型,并具有區域特征。赤潮、綠潮災害的發生對沿海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一些有毒有害赤潮還會對人體健康產生直接影響。

      她解釋,赤潮、綠潮等海洋生態災害發生的原因比較復雜,是在海水富營養化和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由于海洋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后形成的,與赤潮(綠潮)生物種類、海水水質狀況、水文氣象條件等因素密切相關。

      胡松琴表示,下一步,生態環境部門將按照職責分工,繼續開展赤潮、綠潮等生態災害對海洋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赤潮監測預防、綠潮聯防聯控等工作。

      來源 | 封面新聞

      編輯 | 秦超

      閱讀 251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如果您不填寫用戶名和密碼只能以游客的身份發表評論。)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