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id="n1yoc"></rp>
    <progress id="n1yoc"><track id="n1yoc"></track></progress><button id="n1yoc"><object id="n1yoc"></object></button>
    <em id="n1yoc"></em>
  • <rp id="n1yoc"><object id="n1yoc"><blockquote id="n1yoc"></blockquote></object></rp>

      2010年成立的中國首家以應對氣候變化為目的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締約方會議觀察員組織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成員單位
      全國先進社會組織、4A級基金會
      •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東街18號
      • 8610 84239412
      • thjj@thjj.org
      首頁 > 業界動態 > 碳中和動態 > 正文

      報告:中國凈碳排放近10年呈降低趨勢,碳中和目標取得重要進展

      媒體:澎湃新聞  作者:褚爾嘉、劉蘇
      專業號:林森
      2023/7/27 7:14:27

      今天(26日),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牽頭,聯合國內多家科研單位共同研究撰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估了過去40年內,全球和主要國別的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情況,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科學支撐。

      《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顯示,過去1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增長約千分之六的速度持續升高。過去40年,全球森林的加速損毀趨勢并沒有得到遏制,森林面積持續減少,全球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產生約32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僅次于化石燃料碳排放的第二大排放源。中國由于實施了大規模植樹造林生態工程,每年固定了近4億噸二氧化碳,有效降低了全球土地利用碳排放。過去10年,全球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能力持續增強,陸地生態系統平均每年吸收137億噸二氧化碳,其中,中國陸地生態系統每年吸收了13億噸二氧化碳,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全球陸地土壤有機碳儲量呈逐漸增加趨勢,過去40年,全球土壤每年吸收約13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由于中國實施了大規模保護性耕作和生態管理舉措,中國土壤固碳速率最高,約占全球的四分之一。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院長吳一戎指出,這份監測報告表明,一方面,中國積極的節能減排措施成效顯著,我國最近10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另一方面,中國實施大規模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保護性耕作等積極生態管理措施,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持續增強。衛星監測也發現中國凈碳排放在近10年呈現降低的趨勢,表明我國碳中和目標取得了重要進展。

      大氣溫室氣體持續升高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積極應對刻不容緩。而實現“雙碳”目標,精準做到全球碳盤點,即計算每一項碳排放(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等)和碳吸收(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等)的貢獻是其先決條件。衛星遙感正在成為新一代、國際認可的全球碳盤點方法,可定量監測人類活動或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的交換情況。

      在撰寫《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過程中,我國科研人員利用了衛星遙感、大數據、碳同化等先進技術和方法,監測了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的時空變化,量化了人類活動和自然生態系統對大氣二氧化碳增量的影響,為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科學數據支撐。

      該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牽頭,南京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等國內相關科研單位共同開展研究并編寫,針對全球碳計劃評估中碳收支不確定性最大的化石燃料與工業碳排放、土地利用碳排放、陸地生態系統碳匯共三個分量,部署了11個相關專題。

      吳一戎院士指出,衛星遙感具有客觀、連續、穩定、大范圍、重復觀測的優點,是全球碳循環高精度、精細分辨率監測不可或缺的技術手段。我國將于2025年發射下一代碳衛星,可以更高分辨率、更高效率地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為全球碳盤點和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提供中國自主的科學數據。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劉雯

      圖片編輯:張同澤

      閱讀 352
      我也說兩句
      E-File帳號:用戶名: 密碼: [注冊]
      評論:(內容不能超過500字,如果您不填寫用戶名和密碼只能以游客的身份發表評論。)

      *評論內容將在30分鐘以后顯示!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